世界看点:深读丨洛阳因何成顶流?“开放+友好”打动了Z世代的DNA
2023-05-06 18:26:08    来源: 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一半去了淄博吃烧烤,一半来了洛阳穿汉服。”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有人这样形容全国出镜率最高的两个网红城市。


(相关资料图)

“穿汉服的小姐姐开公交”、“要来洛阳穿穿汉服”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让洛阳这座有着“十三朝古都”称号的城市再次成为“顶流”。

△五一期间的龙门石窟

五一期间,洛阳共接待游客636.69万人次,其中洛阳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馆累计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龙门石窟更是接待游客30.1万人次,跻身“五一”期间全国十大热门景区。

洛阳手握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其年代跨度之久远、文化内涵之丰富自不必说。但在古都云集的河南,为何洛阳能独树一帜,成为互联网“Z世代”年轻人青睐的“宠儿”?顶端新闻特别策划“还是洛阳最中国”系列报道,本期从文博领域深入解读。

“汉服友好”融入城市细节,穿汉服逛展成“标配”

行走在洛阳街道上,如果你看到身着曲裾,衣袂飘飘的小姐姐,可不要以为她们是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穿越而来。

日前,洛阳90后女生穿汉服开公交一事登上热搜,节日期间的龙门石窟,也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有网友笑言:“汉服在洛阳都成常服了,整个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

△博物馆变装惊艳网友

4月4日,洛阳博物馆携手陕西和河南地区9家博物馆联袂推出的“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展览,讲述了武则天从一位普通官员之女,成长为大唐国母,再到大周皇帝的非凡历程。

由于该展览洛阳博物馆和第三方公司联手打造的特展,因此需要收成人票60元。但洛阳博物馆还是贴心的贴出一条告示:“着汉服来特展打卡,凭独特的汉服装扮,可享受半价优惠,需身穿全套传统汉服及完整的妆发。”

网友“醒醒睡不醒”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在洛阳博物馆身着汉服拍照的视频,并表示:“洛阳博物馆真的好适合拍汉服,想要一眼万年的感觉,所以照片整体都偏暗,成片感觉超有质量!”

△洛阳博物馆设置的“汉服更衣室”

网友“还好睡得香”在穿汉服逛了武则天特展后还特意发文,感慨这里甚至设有汉服更衣室,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该人家做的好!评论区也有网友表示:“洛阳,一级汉服友好城市。”

洛阳对汉服的“友好”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洛阳便举办了首场“中国洛阳汉服文化节”,当时的洛阳便已成为汉服亚文化群体心目中的“乌托邦”之一。

有报道称,近年来,洛阳市相关部门深度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主动通过大策划引爆了旅游市场,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综合效益。“穿汉服免票”等政策的出台、官方及自媒体平台策展的顺利开展,都为洛阳成为“汉服友好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夜宿博物馆玩“剧本杀”,开放合作让博物馆走得更远

在博物馆里玩剧本杀,挨着古墓睡觉,在以前或许是天方夜谭。

洛阳市文物局联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共同推出“博物馆奇妙夜”,让想象成为现实。

古墓博物馆剧本杀《古墓探秘》是故事起源于博物馆里的时空回溯仪器出现重大故障,人们掉进时空缝隙,如果让墓主人活过来,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当下的危局。

这次活动让本身就自带热搜体质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再次成为网友瞩目的焦点,甚至五一期间,如果不提前两三天预约的话,根本预约不上参观名额。

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剧本杀的活动规模其实并不大,也不会影响其他游客参观,但在网上推介之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

古墓博物馆改造提升后开馆至今近半年来,张建文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是35岁左右的年轻人。

“我觉得和我们馆的特色有关。”张建文举例说,他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看到了观众的留言,大家都觉得古墓博物馆的展览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环境很好,在地下参观完还能在地上休憩,欣赏美景,这也是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

“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是洛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和第三方研学机构联手打造。张建文认为,合作是博物馆对外传播最佳渠道,会让博物馆走的更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博物馆也在一直尝试各种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但因其本身受制于体制,很多事情做不了,所以我们想走合作的路,和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合作。”

张建文直言,只要对方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想做一些贡献,做一些努力,他们都愿意合作。只要有利于文化传播,他们都会去尝试。

中华文明“根文化”在洛阳,文化DNA不会随着岁月流逝

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里程碑,龙门石窟成为“五一”节假日的热门景点,超30万人次游客光临龙门石窟,一睹卢舍那大佛的绝世风采。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龙门石窟的“爆红”绝非偶然,随着公众文化修养的逐步提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有着“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的龙门石窟留下脚印。

△五一期间龙门石窟人满为患

他也注意到,不少游客喜欢身着汉服来龙门石窟参观。在他看来,这正说明了年轻一代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比他那代人甚至下一代人还要高,大家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通过穿汉服表达出来,是恰如其时的。

史家珍表示,之所以洛阳能在互联网上被年轻人追捧,究其原因是因为洛阳所代表的文化在中华文明里的地位很高。

“我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时,院里编了一个科学研究的科研总规,副标题是洛阳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延续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时我提出的是‘根文化’的地位。几千年来,在开放、交流、互鉴、融合下,许多优秀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进而提炼出了优质文化,并逐渐成为核心文化。”

在他看来,创作来源于人的灵感,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的提升和集中的凝练,和古代现代没有关系。只不过古人可能在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上比今人更加执着,所以古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不是会随着岁月流失的,而是越来越让大家喜欢。

△龙门石窟对话大足石刻系列活动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也多次走出去,和云冈石窟、大足石刻进行连线交流,带领观众从不同角度解读石窟寺蕴藏的艺术底蕴。史家珍认为,优秀的文化更需要弘扬和传播,并进行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卢舍那大佛那组群雕,如果不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它的文化和艺术,对观众而言其实它就是几个石头人,就没意思了;若是单纯将其解读为佛教的东西,是浮于表面。”他认为,要透过表象去看它的内涵,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奉先寺的群雕,才能明白龙门石窟为什么能被称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

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也认为,之所以年轻人能够喜欢上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富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实际上是一种积淀,体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是骨血相传的文化内核。

“文化这个东西有时候你很难把它完全外在化,去解释文化到底代表着什么。实际上它是一种能够传承的东西,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DNA里,是与生俱来的。当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后,就能立刻感同身受。”

河南文物具有独特禀赋和魅力,更要坚持守正创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遗址,再到中华文明达到文明巅峰的唐宋,河南成为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物质和精神坐标。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慧明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河南的文博场所之所以能对“Z世代”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河南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禀赋和魅力。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五一游客爆棚

他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河南的大遗址、古都名城和各类馆藏文物,内涵丰富、价值深厚,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黄河文明冲积扇之上,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卓越创造和辉煌成就。现代生活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需要沉淀回归,追溯我们的心灵故乡。

此外,经过多次提升,河南各地的文博服务变得更加优质,洛阳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博物院这样的专题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

△郑州又多了一座东城垣遗址博物馆

同时,各文博场所以科技赋能,利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展陈手段,丰富了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建立了博物馆之友朋友圈,还秉持“把博物馆带回家”理念,推出了考古盲盒、数字文物、文物元素时尚用品等文创产品,使文物元素和信息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年轻人生活和交往的时尚。

如今,随着大众对旅游品质需求提升,深度文化体验性旅游渐渐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文博热”也就随之而来。

在张慧明看来,“文博热”对文博工作者而言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正创新,永远把保护放在首位,提高文物管理和保护水平,让文物永续传承。同时,要深入挖掘文物的时代价值,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阐释和传播,引领当代生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文化需求个性化、传播手段多元化的今天,文博工作面临着创新理念、提升能力的挑战,要在系统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深化改革,激发文物科研创新力,推出标志性、突破性成果。”张慧明表示,同时,要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出更多更好、更时尚的文博服务和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标签: 标签:

上一篇:抑郁很丧句子短句八个字_抑郁很丧句子短句想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