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集》记载一则故事。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病,吃很多东西,小便又排的很快,口老容易干渴,肝区肋部经常胀满,很多医生用疏肝理气的药没有治好,又用了治消渴的药,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相关资料图)
苏东坡非常担忧,介绍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给他治,张医生一把脉,问他是不是容易口干口苦,尿黄赤。他点点头。又摸到左关脉弦硬打结,然后从他身上闻到一股酒味,便知道病因所在。张医生遂问病人是不是经常喝酒,这病人点点头说,以酒代水,豪饮。
张医生认为病人将来不死于病,而死于酒,认为这病不是消渴,也不是肝郁,而是慢性酒精中毒。这些酒毒停居在肝部,酒性辛热又粘滞,跟痰饮相互交织,肝区便郁结化化热,所以身体消渴欲饮水自救,但酒毒不解,空饮水也无济于事。
遂用解酒药枳椇子而愈。问其故,张肱答道:酒必本热,因此喜欢饮水,饮水多,故小便亦多,症状像消渴却不是消渴。枳椇子能制酒毒,俗云屋外有此树,屋内酿酒多不佳,故用枳椇子以去其酒之毒。并叮嘱病人要戒酒。
枳椇子这味中药,别名拐枣,似乎并不为人熟知。但在农村地方,小孩都喜欢捡拐枣吃,因为这种果实甜美可口,嘴嚼时味甘如蜜。
《本草纲目》:“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
枳椇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枳椇子虽有子之名,实际上是它的果柄,果柄肉质肥厚,膨大鼓凸,分枝很多,状如鸡脚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称之为“鸡距子”。
枳椇子的果实形状很特别,除了像鸡爪以外,还交加扭曲,特别有辨识度。果柄膨大,肉质肥厚,红棕色,味甘酸。屈原的学生宋玉曾说“枳枸来巢”,是说鸟类也很喜欢吃枳椇子。两千多年前,枳椇子已经作为妇人馈赠亲友的蜜饯。
《食疗本草》中载有这么一则故事,很早以前有人修缮房子的时候用枳椇子,不小心把一片枳椇子落在酒瓮中,里面的酒就直接化成水。所以世人知道枳椇子解酒的能力很强。
凡饮酒过量,酒积内蕴,胸中烦热,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二便不利者,可单用枳椇子煎汤服用。
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著有《世医得效方》一书,书中记载了一个方子叫枳椇子丸,组成如下枳椇子,麝香,二药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盐水吞服,用于治醉酒后症状。
食养膏中的玉蚕膏为什么对解酒效果好,就是因为里面有枳椇子这个成分。
当然介绍枳椇子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放肆地喝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正解酒,要靠自制力,喝酒不能太上头,点到即止。如果逼不得已,要靠药物时,这枳椇子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标签: 标签: